課程活動 



2018台中秋季精神分析工作坊 -- 愛自己的N種方式:自戀面面觀

 

2018台中秋季精神分析工作坊 -- 愛自己的N種方式:自戀面面觀

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早在上個世紀就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大家說這是自戀的時代。而在當前網路的普及,不僅讓社交軟體中「網路同溫層」逐漸趨向單一價值而難容異見,也讓我們隨時自拍、找尋回應裡的每個讚或表情貼圖,猶如宮崎駿卡通「神隱少女」裡的無臉男,必須不斷吞噬些什麼來填滿內在的空虛。

而作為臨床工作者,大家對診療室裡各式自戀主題變奏曲,想必並不陌生。當個案宣稱是在「愛自己」的時候,治療師更常感到個案難以接近或介入。但自戀只是一種診斷嗎?還是一種心理狀態或關係模式?愛自己多一點,愛別人就少了嗎?對自己的過度自信,為何導致對異議的反應過激?身心症、慮病狀態甚或妄想狀態與自戀的關係為何?我們將在這一天的工作坊中安排四場演講,以及一場個案討論,從各種理論或實務的面向,深入對此一主題的探討。

 

【時     間】2018/9/16(日)9:30-17:00

【地     點】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101教室(台中市北區學士路91號)

【主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合辦單位】中國附醫精神醫學部

【參加對象】僅限精神醫療、精神護理、心理、諮商、輔導教師、社工師等心理臨床工作者,與以上相關科系學生報名

【學分申請】本課程申請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學分中

【工作坊日程表】

時間

主題

講者

主持人

9:30-9:40

大會致詞

楊明敏、許宗蔚

盧志彬、

牟秀善

9:40-10:00

       《演講一》佛洛伊德理論中的自戀概念

黃世明

10:00-10:40

       《演講二》語言的困境:

                     自戀和本能相遇,如何說哈囉和再見?

蔡榮裕

10:40-11:00

中場休息

11:00-11:40

       《演講三》Guilty Man? Tragic Man? 

              不能受苦卻又不斷受苦的悲劇人物

林俐伶

11:40-12:20

       《演講四》葛林的自戀

楊明敏

12:20-12:50

問題討論

全體與會者

12:50-14:00

午休

14:00-14:50

《心理治療個案報告》

林淑芬

白美正、

許宗蔚

14:50-15:50

個案討論

黃世明蔡榮裕

林俐伶楊明敏

15:50-16:10

中場休息

16:10-17:00

綜合討論

全體與會者

 

【講者簡介】(依姓氏筆畫順序)

林俐伶:秋隱精神分析工作室負責人,美國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林淑芬:諮商心理師,美國東密西根大學諮商輔導碩士

黃世明: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學院碩士

楊明敏: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病裡與精神分析博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

蔡榮裕: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兼執委會委員,北市醫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資深督導暨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講題簡介】

《演講一》佛洛伊德理論中的自戀概念黃世明

關於自戀的概念,佛洛伊德一開始借用納西瑟斯的神話,描述一種「把自己的身體/美貌做為性對象般來愛慕」的精神狀態。但稍後他擴大範圍,而提出兒童早期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會經歷類似於這樣的心理過程:百花為我而開、雲兒對我微笑、鳥兒群聚飛行給我未來指示...乃至於在卡通、童話故事中驗證念力/魔法的存在、主角的冒險必能逢凶化吉的信念;這種近乎圓滿完足的境地,佛洛伊德認為必定關乎最早期對「自我」的能量灌注(所謂「原初自戀」)。由此出發,不管是往後成年以後所愛對象的選擇、理想的形塑、道德感、乃至某些如思覺失調或慮病現象等精神病理,都算是自戀在往後人生路上的各種變奏。不管同不同意他的看法,在認真批評之前都值得我們深入認識其見解。

參考文獻:

1. Freud, S. (1914),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In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IV, p.67-102. London: Hogarth Press.
2. Freud, S. (1917), The Libido Theory and Narcissism. In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VI, p.412-430.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Lecture XXVI) London: Hogarth Press.

 

《演講二》語言的困境:自戀和本能相遇,如何說哈囉和再見? /蔡榮裕

自戀,它走路有風嗎?是什麼使它起波浪,不然,何以大家都把惡名往它身上丟?就像性,一開始被佛洛伊德選定了,獨自挑起大樑,撐起精神分析的命運。但是直到自戀出現了,就吸走所有光環嗎?或者何以性和自戀,都是以承受罵名來撐起我們要探索的心理世界呢?然後,性就可以隱身喘息了嗎?何以被形容自戀的人,總是一副難以吞下這語詞所承載的呢?自戀的命運是早就被命定走向不要自戀嗎?這是命運嗎?或者只是人給自己設定的一場不可能的任務?當克萊因指定自戀做為重要角色,除了承受惡名,它還要幫人性走出什麼方向嗎?注定要死亡嗎?還是它會自己復活,因為精神分析史指定給它這種能力?

參考文獻:

1. Rosenfeld, H. (1987). Narcissistic patients with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s. In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Routledge. 85-104 [僵局與詮釋]
2. Rosenfeld, H. (1987). Destructive narcissism and the death instinct. In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Routledge.105-32 [僵局與詮釋]
3. Steiner, J. (1993). Narcissistic object relation and pathological personality. In Psychic Retreat. London: Routledge.

 

《演講三》Guilty Man? Tragic Man? 不能受苦卻又不斷受苦的悲劇人物/林俐伶

自戀是佛洛伊德未竟的書寫,自戀真的是一種診斷?一種心理狀態?一種關係模式?寇哈特繼被稱為「佛洛伊德學者」及「精神分析先生」之後,投身臨床中自戀現象的鑽研,大膽地說出『自戀』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及無意識內涵,特別從臨床經驗的體會與技術的發展之角度去接納、逼視、且連接人類一生與自戀議題分不開的事實。

參考文獻:

1. Freud, S. (1914).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S.E. Vol. 14: 67-102. London: Hogarth Press.
2.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Ornstein, A. (1998) The Fate of Narcissistic Rage in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tic Inquiry, 18(1):55-70.

 

《演講四》葛林的自戀/楊明敏

佛洛伊德在1914年,主張了自戀的概念, 在死亡本能提出之後,就不在有自戀的討論,承續這個自戀概念的斷裂, 法國分析師葛林認為自戀不只與生之驅力有關,也和死亡驅力有關, 所以主張有生之自戀,也有死之自戀,不但拓展了自戀的理論, 進而在舉出與自戀相關的臨床現象,例如:道德的自戀、 死亡的母親等等,重新將自戀、客體關係、驅力理論結合一體。

參考文獻:

Green, A. (2002). A Dual Conception of Narcissism: Positive and Negative Organiz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71(4):631-649.

 

 

【費用】

主辦單位人員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免費參加,請務必事先報名

合辦單位人員  ( 中國附醫精神醫學部 )

免費參加,請務必事先報名

一般人士

1,500元

學生 (請出示國內有效學生證)

1,000元

 

 

【報名與繳費方式】

請至課程網頁「即刻報名」處填寫報名資料,並依照匯款通知完成繳費。

 

 

【注意事項】

1. 退費:開課前一日16:00前取消可全額退費,2018/09/15(六)16:00後恕不受理退費。

2. 學生身份報名者請於開課當日報到時出示有效學生證,以便順利入場。

3. 洽詢: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email protected]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4 Psychoanalysi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