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 



2017春季精神分析工作坊:愛的執迷--失速的出軌玉女

 

《心理治療個案研討》

風流倜儻、唐璜情結,常用來形容慣性出軌的男性。但是對於有類似執著與執迷的女性,有相對應的、風雅的形容嗎?水性楊花?還是不安於室呢?
 
伴侶之間,究竟該信仰唯一?
或者下一個才是最美的愛情?
 
要期待不變心的情人?
或是不甘反叛自己的靈魂?
 
對親密的身體接觸,對永恆情感的信仰,男女的渴望有不同嗎?
對於出軌的衝動,兩性的心理狀況是一樣的嗎?
 
邀請您,進入這身體、情慾與精神分析理論深處的女性版本。 

 

《演講一》身為女兒這件事—再審女性伊底帕斯

所有的女人都從女兒開始,西蒙波娃早在她的巨著第二性中給了我們智慧:「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然而,精神分析師的觀察與立論既有相似也有迥異之處,女兒們在父親和母親之間尋找著可供定義自我的線索,在這兩軸的關係之中,會發生些什麼事呢?第三個軸向提供了什麼?若這幾軸的關係過於空洞或挫敗,這女兒將如何看待與運用社會賦予她的角色?「證明」的過程是否就於焉展開?這又是要為誰證明呢?

參考文獻:

Benjamin, J. (1988). The Bonds of Love: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and the Problem of Domina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Berstein, P. (2004). Mothers and Daughters from Today’s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Psychoanalytic Inquiry, 24 (5): 601-628.
Freud, S. (1920). The 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 Standard Edition, 18: 145-172.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5.
Harris, A. (2008). “Fathers” and “Daughters.” Psychoanalytic Inquiry, 28: 39-59.
Kohut, H. (1975). A Note on Female sexuality. The Search for the Self, (2), pp. 783-792. London: Karnac Books, 2011.
Marcus, B. F. (2004). Female Passion and the Matrix of Mother-Daughter, and the Body: Vicissitudes of the Maternal Transference in the Working Through of Sexual Inhibitions. Psychoanalytic Inquiry, 24 (5): 680-712.
 
 

《演講二》逝去的父親與死亡母親

精神分析自佛洛伊德以降,凡是談到與客體的關係,大體是以伊底帕斯情結為基礎,談兩人關係三人關係,但這是以客體「在」 (presence of objects) 為前提;到「哀悼與憂鬱」我們談到客體失落後的種種反應。André Green則提出另一個議題,也就是死亡母親,客體並未死亡或失落,但陷入一種深深的憂鬱,客體是「雖生猶死」,人在心不在。Green從幾個角度描繪這個他稱為 「dead mother syndrome」的臨床現象。

創造力在此不同於克萊茵學派所說的修復,而是一種補綴的乳房(pateched breast),有些人擁有絕佳創造力但一輩子不懂愛人;三角關係在此不盡然是伊底帕斯三角,繼主體與母親後這第三個角可能是物品/抽象概念 (e.g. body/art etc);從移情關係中也可以看見主體對死亡母親無盡的嘗試,嘗試讓憂鬱的母親活起來,但又伴隨憂鬱母親一但活起來就有可能離開,再一次面對失落的焦慮;還有認同的問題……
對照我們談到的個案,父親雖死亡但仍有一個被理想化的位置,母親人雖在心卻不在了,也許有另一種理解的空間可以展開。
 
參考文獻:
 
Adiv-Ginach, M. (2006). Analysis of a narcissistic wound: reflection on André Green’s “the dead mother”. Mod. Psychoanal, 31:45-57.
Green, A. (1997) The dead mother. In On Private Madness. London: Karnac.
FREUD, S. (1915).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E. 14.
Kohon, G. (1999). The Greening of psychoanalysis: André Green in dialogues with Gregorio Kohon. In The Dead Mother: The Work of André Green, ed. G. Kohon. London: Routtledge.

 

【時       間】2017/03/25(六)9:30-17:00

【地       點】台大醫學院101講堂 (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號)

【主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台大醫院精神部、台北榮總精神部

【參加對象】僅限精神醫療、精神護理、心理、諮商、輔導教師、社工師等心理臨床工作者,與以上相關科系學生報名

【學分申請】本課程申請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學分中

 

【工作坊日程表】

時間

主題

講者

主持人

09:30-09:35

致詞

吳建昌

周仁宇

09:35-09:40

致詞

蔡世仁

09:40-10:40

《心理治療個案研討》

愛的執迷--失速的出軌玉女

吳麗琴

10:40-11:20

講評

蔡榮裕

呂旭亞

11:20-12:10

討論

全體與會者

12:10-13:30

午休

13:30-14:30

《演講一》

身為女兒這件事—再審女性伊底帕斯

林俐伶

李曉燕

14:30-15:30

《演講二》

逝去的父親與死亡母親

游佩琳

15:30-16:00

中場休息

16:00-17:00

綜合討論

全體與會者

 

 

 

 

 

 

 

 

 

 

 

 

 

 

 

 

 

 

 

 

 

 

 

 

 

 

 

【講者簡介】 (依姓氏筆畫順序)

吳建昌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蔡世仁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部定教授

呂旭亞  心理學博士,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心理分析師。畢業於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ISAP), 美國加州整合學院(CIIS)。1989年創立旭立文教基金會與旭立諮商中心,曾任教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實務與學術專長:夢與象徵、榮格分析、表達性藝術治療。

李曉燕  心理師、專職從事精神分析與治療、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吳麗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認證督導、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從事心理治療、督導、教學

周仁宇  兒童精神科醫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林俐伶  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游佩琳  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蔡榮裕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督導、北市聯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費用】

主辦單位人員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台大醫院精神部、台北榮總精神部 )

免費參加,請務必事先報名

一般人士

1,500元

學生 (請出示國內有效學生證)

1,000元

 

 

【報名與繳費方式】

請至課程網頁「即刻報名」處填寫報名資料,並依照匯款通知完成繳費。

 

 

【注意事項】

1. 退費:課程開始前可受理退費,課程開始(3/22)後恕不退費

2. 學生身份報名者請於開課當日報到時出示有效學生證,以便順利入場。

3. 洽詢: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email protected]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4 Psychoanalysi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