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 



2017精神分析高雄春季班講座:超越佛洛伊德

2017精神分析高雄春季班講座:超越佛洛伊德

Kaohsiung 2017 Freud and Beyond

佛洛伊德並非第一個發現潛意識存在的人,但他卻是第一個把潛意識的運作和研究方法系統化,發展出「精神分析」這門學科的理論家。精神分析在這一百多年的更迭發展中,在理論和技術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佛洛伊德之後,多位天賦異稟,對人類心靈有深刻洞見的理論家,根據其臨床和個人經驗,相繼提出新的精神分析理論。他們的發現,拓展了精神分析領域,並且可以應用於各式不同的病患,讓精神分析的理論更加完整。本課程將以佛洛伊德的理論為起點,介紹近代在精神分析領域深具貢獻的精神分析大師們和他們的理論。

(本課程共11堂課,為純理論課程,不含督導和臨床實務操作)

 

【時間】2017/03/01至 2017/06/21,週三晚上7:00-9:00

【地點】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高雄醫學大學 第一教學大樓N218

對象】不限於臨床工作者,歡迎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協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精神科、無境文化

繼續教育學分】本課程申請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學分中

【課程內容/講師】

(請留意:因為講師交通需要,有些課程會提前開始,造成不便請見諒。)

堂次

日期

時間

講員

題     目

1

3/1 (三)

7-9 PM

許宗蔚醫師

佛洛伊德:發現精神分析

 Freud: The Discovery of Psychoanalysis (1895-1910)

2

3/15 (三)

7-9 PM

李曉燕心理師

佛洛伊德:成熟時代

Freud: The Years of Maturity (1911-1920)

3

3/29 (三)

7-9 PM

游佩琳醫師

佛洛伊德:晚期的理論

Freud: Fresh Perspectives (1920-1939)

4

4/5 (三)

7-9 PM

莊慧姿心理師

克萊恩: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Klein: The Pioneer of  Child Psychoanalysis

5

4/19 (三)

7-9 PM

莊慧姿心理師

當代克萊恩學派理論

Contemporary Kleinian Theories

6

5/10 (三)

7-9 PM

黃世明醫師

法國精神分析發展概論

An Overview of Psychoanalytic Development in France

7

5/24 (三)

7-9 PM

盧志彬醫師

溫尼考特:由小兒科醫師到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From Pediatrist to Psychoanalyst

8

5/31 (三)

6:30-8:30 PM

林怡青醫師

安娜佛洛伊德與自體心理學

Anna Freud and Ego psychology

9

6/7 (三)

7-9 PM

李俊毅醫師

格林:死亡母親

Green: The Dead Mother

10

6/14 (三)

7-9 PM

劉慧卿醫師

寇哈特:自體心理學

Kohut: Self Psychology

11

6/21 (三)

7-9 PM

葉怡寧醫師

馮那基:心智化理論

Fonagy: Mentalization

 

 

【講師介紹】(依課程順序)

許宗蔚: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會員,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

李曉燕 : 心理諮商師證照,Santa Clara University, Counseling Psychology, MA,台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全職從事心理治療工作 (個人工作室)

游佩琳: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莊慧姿:臨床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黃世明: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學院碩士,現任心身美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台灣精神分析學會監事

盧志彬: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林怡青: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李俊毅: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劉慧卿: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葉怡寧: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課程詳細內容】

 

Lecture 1: 佛洛伊德:發現精神分析 Freud: The Discovery of Psychoanalysis(1895-1910)/ 許宗蔚醫師主講

參考文獻:

1.      Quinodoz, J-M. (2004) “Studies on Hysteria”, translated by Alcorn D, in Reading Freud,

 P9-20, London: Routledge (2005).

2.      Freud, S. (1893-1895). Studies on Hysteria. SE 2:3-305

 

Lecture 2: 佛洛伊德:成熟時代 Freud: The Years of Maturity (1911-1920)/李曉燕心理師主講

佛洛伊德從探究歇斯底里病人發現了精神分析, 隨後他在1911年論述妄想症的防衛機轉;逐漸引出精神病理學的全貌。接續佛洛依德以老師身分對初學醫師們,書寫論述有關精神分析的態度技巧, 如何操作精神分析的論文, 精采有趣又實用。藉著研讀這些論文可讀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的獨到之處。

參考文獻:

 (1911) Psycho-analytic notes 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Dementia paranoids)

(1912) Recommendations to physicians practicing psycho-analysis

(1913) on beginning the treatment

(1914) remembering, repeating and working-through

(1915) observations on transference-love

 

Lecture 3: 佛洛伊德晚期的理論 Freud: Fresh Perspectives (1920-1939)/ 游佩琳醫師主講

   1920,Freud六十四歲了,在專業領域進入成熟,在個人生活與社會氛圍卻開始感受死亡的威脅。Freud的理論做了重大修正,在「超越享樂原則」中,驅力理論從享樂/自我保存(現實原則) 轉而形成生之本能/死亡本能的對立;接著1923「自我與原我」則標示著structural model的確立;1926的「禁制,症狀與焦慮」新增了失去客體的焦慮,而1937「分析可結束與不可結束」則回到精神分析的終極議題:要克服了多少阻抗,處理多少驅力及移情,然後精神分析的侷限又在哪裡?

參考文獻:

Quinodoz, J-M. (2004) Reading Freud: A Chro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Freud’s Writing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erelberg, R.J. ed. (2005) Freud: A Modern Reader.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Whurr Publishers.

 

Lecture 4: 克萊恩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Klein: The Pioneer of  Child Psychoanalysis / 莊慧姿心理師主講

兒童和成人的分析技術有不同嗎?在兒童精神分析的歷史中有一番論述,毫無疑問的精神分析的理論以成人的點點滴滴發現匯聚勾勒兒童心理樣貌,小漢斯是第一位兒童分析案例報告,此後兒童工作於焉展開,從維也納的荷蜜休斯開始,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鋒,接著在柏林的克萊恩以兒童觀察為基礎將理論技巧發揚光大,以及安娜佛洛伊德提倡兒童分析工作的行前教育,都為日後以倫敦為基地的兒童精神分析工作奠定重要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Claudine & Pierre Geissmann (1998) A history of Child Psychoanalysis

 

Lecture 5:  當代克萊恩學派理論 Contemporary Kleinian Theories  /莊慧姿心理師主講

法國精神分析師葛林曾說,繼佛洛伊德之後,克萊恩女士對精神分析所做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出其右。克萊恩學派堪稱客體關係的鼻祖,其追隨者以她的客體關係理論為基礎,將其概念延伸拓展及詮釋,以攻擊溝通、扶持涵容、等待思索,看見生命的契機,也為她充滿憂鬱與征戰的悲慘人生,點亮火炬。

參考文獻:

Catalina Bronstein (2001) Kleinian Theor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Lecture 6: 法國精神分析發展概論 An Overview of Psychoanalytic Development in France/黃世明醫師主講

參考文獻:

 

Lecture 7: 溫尼考特由小兒科醫師到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From Pediatrist to Psychoanalyst/盧志彬醫師主講

  溫尼柯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1896-1971]原本是小兒科醫師,他成為精神分析師之後,仍終生不輟地執行小兒科醫師的醫療業務。因為他有那麼多時間觀察嬰兒與母親,所以他對於什麼樣的母親能促進嬰兒發展,以及什麼樣的母親會造成發發展上的問題,提出非常原創且相當具啟發性的觀點。

  溫尼柯特於晚年的作品中寫到:嬰兒沒有愛也可以被餵養長大,但沒有愛的非人性照顧卻無法成功地養育出一個自主的人。(A baby can be fed without love, but lovelessness as impersonal management cannot succeed in producing a new autonomous human child.)這樣嶄新的觀點象徵著他對精神分析最重要的的觀點,他思考著嬰兒與母親的關係,以及與其平行的,分析師與被分析者之間的關係。

參考文獻:

1.Winnicott, D.W. (1969). The Use of an Object. Int. J. Psycho-Anal., 50:711-716

2.Winnicott, D.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Int. J. Psycho-Anal., 34:89-97

 

Lecture 8: 安娜佛洛伊德與自體心理學 Anna Freud and Ego psychology /林怡青醫師主講
  “……有人形容安娜佛洛伊德是「安蒂岡妮---伊底帕斯最忠實的女兒」,也有人認為一生小姑獨處的安納佛洛伊德是伊底帕斯情結沒有消解的最佳女性代言人;生為女兒的安娜,似乎永遠無法走出巨人父親的陰影。然而,安娜的生平歷史背景除了與父親有關外,更與精神分析的背景及二次世界大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安娜出生那年正是佛洛伊德發現精神分析的那幾年;在她四個月大時,佛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這個名詞; 安娜佛洛伊德更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設立了 一個戰時育幼院診所(Hampstead Clinic), 收容許多與父母失散的小孩,並積極地在育幼院中開始發展兒童精神分析, 做兒童觀察,詳盡記錄與治療, 最後此知名的育幼院也在戰爭結束多年後轉變為安娜佛洛伊德中心(Anna Freud Centre)--一處倫敦兒童精神分析的重要發展地  ……”

參考文獻:

Anna Freud: A View of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and Therapeutic Techniques,by Rose Edgcumbe 

 

Lecture 9: 格林死亡母親 Green The Dead Mother/李俊毅醫師主講

亞伯拉罕(Karl Abraham)在佛洛伊德建構憂鬱理論時提供許多寶貴的觀點,他認為憂鬱與利比多發展的口腔期有關,而成人的憂鬱很可能源自於兒童時期的憂鬱。André Green在診療室中的移情關係體驗到一個心死的母親如何影響她所照顧的孩子,從而建構一個「死亡母親」(The Dead Mother)的概念來解釋臨床上的憂鬱現象。他認為「死亡母親… 是一個維持生命狀態的母親,但是在她所照顧的孩子眼中,形同是一種『心死』的狀態」,這種憂鬱的主要特徵發生於母親在場但內心卻沉浸於悲慟情境中。母親憂鬱之後,殘酷地將一個活生生的孩子轉變成一個疏離的個體 — 沉悶,毫無生氣,形同是無生命狀態,也就是憂鬱狀態。

參考文獻:

Green, A. 'The dead mother', in On Private Madness, London: Hogarth Press, 1986, pp. 142-173.

 

Lecture 10: 寇哈特自體心理學 Kohut: Self Psychology劉慧卿醫師主講

自戀是一種從古至今,無論東西方世界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從神話中的水仙神到當代的臉書,都可以說是和自戀現象相關。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深度心理學,相關於自戀的主題,也由佛洛伊德經典的文章:「論自戀: 一篇導讀」開始,逐步邁向日後豐富的關於自體的討論。自體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其中豐碩的果實 ! 從自戀理論到自體豐富的闡述,這條前人開闢出來的險峻的路,如今我們再次一起走一遍。

參考文獻:

1.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  Sigmund Freud(1914)

2.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71)., New York..

3.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1977).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New York..

3.How Does Analysis Cure? (1984) Ed. Arnold Goldberg with Paul E. Stepansk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Lecture 11: 馮那基心智化理論 Fonagy: Mentalization/葉怡寧醫師主講

人類心智如何形成?人如何理解自己和別人的心理在想什麼?為什麼某些人常常處於「每個人都不了解我」的憤怒和挫折中?在心智發展中,父母(照顧者)對嬰兒的忽視和回應失誤,如何形成精神病理現象?倫敦大學學院心理系主任馮那基,結合精神分析與臨床心理學,將精神分析的研究科學化,對於當代精神分析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Fonagy, P. & Target, M. (2002)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Perspectives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Whurr Publishers, Lon

 

 

 

【費用】

 

2017.02.15(含)前

早鳥優惠

2017.02.16(含)後

及現場報名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免費參與

一般人士

5,500元

6,500元

學生(請出示國內有效學生證)、協辦單位人員

3,500元

4,500元

 

 

 

 

 

 

 

 

 

 

※  恕不接受單堂報名。

 

 

【報名與繳費方式】

請至課程網頁「即刻報名」處填寫報名資料,並依照匯款通知完成繳費。

 

 

【注意事項】

1. 退費:課程開始前可受理退費,課程開始(3/1)後恕不退費。

2. 學生身份報名者請於開課當日報到時出示有效學生證,以便順利入場。

3. 課程證書將於最後一堂課現場發放,請學員記得領取。

4. 本課程相關疑問請洽詢:[email protected]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4 Psychoanalysi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