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精神分析高雄春季班講座: 精神分析觀點之精神病理學
2016精神分析高雄春季班講座: 精神分析觀點之精神病理學
Kaohsiung 2016 Psychoanalytic Points of View on Psychopathology
從「歇斯底里症」到「邊緣性人格」,從「精神官能症」到「思覺失調症」,精神疾病形形色色的症狀表現,永遠令人覺得神祕又好奇。精神分析理論對人類心靈的探索和理解,提供了精神醫學臨床工作者一種思考方式,試圖理解精神疾病和生病的「人」之間的關係。這樣深度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描述性疾病分類和診斷準則。此課程以精神分析觀點闡述各種心理病態之現象及其成因。(本課程共10堂課,為純理論課程,不含督導和臨床實務操作)
【時間】2016/03/02 至 2016/06/29,週三晚上7:00-9:00
(請留意:因為講師交通需要,有些課程會提前開始,造成不便請見諒。)
【地點】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高雄醫學大學 第一教學大樓N215教室
【對象】不限於臨床工作者,歡迎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協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精神科、無境文化
【繼續教育學分】本課程申請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學分中
【課程內容/講師】
(請留意:因為講師交通需要,有些課程會提前開始,造成不便請見諒。)
堂數 |
日期 |
時間 |
講員 |
題 目 |
1 |
105.03.02(三) |
7-9PM |
許宗蔚 醫師 |
精神分析的起源 -歇斯底里症 HYSTERIA |
2 |
105.03.16(三) |
7-9PM |
李俊毅 醫師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創傷 TRAUMA |
3 |
105.03.30(三) |
6:30-8:30PM |
李曉燕 心理師 |
那瑟西斯的悲歌 -自戀NARCISSISM |
4 |
105.04.06(三) |
7-9PM |
莊慧姿 心理師 |
我的黑白人生,日安憂鬱! -憂鬱 DEPRESSION |
5 |
105.04.20(三) |
7-9PM |
黃世明 醫師 |
惶惶終日無以名之 -焦慮 ANXIETY |
6 |
105.05.04(三) |
7-9PM |
黃世明 醫師 |
一窺性倒錯的後設心理機轉 -以戀物癖為例Studies of Meta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Sexual Perversions: Taking the example of Fetishism |
7 |
105.05.18(三) |
7-9PM |
葉怡寧 醫師 |
致命的愛 瘋狂的恨 -邊緣性狀態BORDERLINE STATES |
8 |
105.06.01(三) |
7-9PM |
李俊毅 醫師 |
杜鵑窩狂想曲 -精神病 PSYCHOTIC STATES |
9 |
105.06.15(三) |
7-9PM |
莊慧姿 心理師 |
口腹之慾的誘惑 -飲食疾患 EATING DISORDER |
10 |
105.06.29(三) |
7-9PM |
葉怡寧 醫師 |
如果沒有明天 -自殺 SUICIDE |
【講師介紹】(依課程順序)
許宗蔚: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會員,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
李俊毅: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李曉燕 : 心理諮商師證照,Santa Clara University, Counseling PSychology, MA,台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全職從事心理治療工作 (個人工作室)
莊慧姿: 臨床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黃世明: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學院碩士,現任心身美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台灣精神分析學會監事
葉怡寧: 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課程詳細內容】
Lecture 1: 歇斯底里症 HYSTERIA/許宗蔚醫師主講
佛洛依德以對歇斯底里症的探索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但這已經是超過100年前的事了。而在這100多年後的當代、精神醫學的診斷準則內早已不復見歇斯底里症這個診斷了,那麼歇斯底里症這個疾病去哪兒了?我們人類的心靈已進步到不受歇斯底里症之苦?還是它仍舊存在,但是以不同的名字出現?這堂課將以歷史發展角度,來探討歇斯底里症的本質及在不同年代的存在樣貌。
Lecture 2: 創傷 TRAUMA /李俊毅醫師主講
我們正處於一個創傷無所不在的世紀。性創傷被用來解釋歇斯底里症,而佛洛伊德將性創傷歸因於潛意識幻想,接續夢的解析,正式建立精神分析這個專業,由此看來,精神分析本身正是一部創傷發展史。現實生活中,個案因為創傷必須奮力而有創意地活出他們的生命;診療室中,個案以各種不同的倒錯關係與治療師互動,訴說著他們不同程度,不同類型,卻同樣深沈的創傷經驗。
Lecture 3: 自戀 NARCISSISM/李曉燕心理師主講
佛洛伊德1914年發表的「論自戀」這篇文章,以原欲理論為基礎,視自戀現象為人格發展的必經過程,文中也提及自戀消逝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境,以及衍生出來的精神病態。自戀,被佛洛伊德視為缺乏移情而讓分析工作無法進行,數十年之後,它的破壞性卻被分析學界視為解釋診療室中移情關係的有利證據。自戀一方面扮演延續生命的功能,另一方面卻也是毀滅生命的根源,它造成個人或是整體社會的紛擾,讓二十一世紀成為典型的自戀社會。
Lecture 4: 憂鬱 DEPRESSION/莊慧姿心理師主講
時代價值轉變起而繼之的不確定,讓現代人陷入自我價值與社會肯定的矛盾陷阱之中,自我肯定是毋庸置疑,但誰能來肯定與安撫這份不安呢?佛洛伊德的答案是,母親;他著名文章〈哀悼與陰鬱〉寫到「客體的影子落在自我之上」,影子(shadow)隱喻愛的客體的失去形成憂鬱陰影,多年後,克萊恩採亞伯拉罕看法把黑暗影子轉化成「明亮的光輝(bright radiance)」彰顯母愛不滅,憂鬱是失去或重新開始?
Lecture 5: 焦慮 ANXIETY/黃世明醫師主講
「無以名之」,這正是我們語言中對於「惶惶終日」的註解。就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此註解頗有深意:就像我們也常說「無名的恐懼」,無名,沒有名字,因此也無法思考,或者可以說,焦慮中的思考往往都帶著「自動化思考」的成份。但就算那些彷彿有著名字的焦慮:怕黑,怕蛇,怕血,怕高,怕人多的地方,怕開車上高速公路...在這些有著特定對象或情境的焦慮中,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怕什麼嗎?在焦慮的疏通工作中,是否可能有個類比於佛洛依德對於小漢斯(1908年案例報告《一位五歲男孩的畏懼症分析》一文中的主角)對馬的畏懼此一症狀的梳理:從對馬的莫名驚惶哭泣、完全拒絕接近任何可能出現馬的場所,到我們慢慢聽到小漢斯說「怕馬會咬他」、「怕馬嘴巴上面有黑黑的東西」,或有時說怕馬車轉彎時會翻倒,腳會在空中亂踢....而得以在理解上接近形成此一焦慮的核心衝突?
Lecture 6: 以戀物癖為例:一窺性倒錯的後設心理機轉/Studies of Meta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Sexual Perversions: Taking the example of Fetishism/黃世明醫師主講
「倒錯」(Perversion)一字的字根在第三世紀拉丁文中出現時,原本是「翻轉」、「把意思上下弄反」乃至「讓靈魂敗壞、誤入歧途」的意思。今日,當我們使用「性倒錯」一詞時,指涉了一種「性本能的偏差」,亦即偏離所謂「正常」的性目的。(當然,這「正常」的標準為何,值得進一步思考。)
在各種形態的倒錯之一的戀物癖中,某一原本不帶性意涵的物品,成了引發性興奮、達到性享樂的必要條件。這不可或缺的「物」,為何取代的性對象,而在個案的心理結構中取得絕對重要的權力呢?所戀之物又是如何選擇?兒童時期所面臨的兩性差異的現實,在幻想中經歷何種機轉,而形成成年後的戀物癖?
本次課程將以佛洛依德的兩篇文章為經,以侯索拉圖(Rosolato)關於戀物癖機轉的經典文獻為緯,介紹性倒錯幾個重要的後設心理機轉。
Lecture 7: 邊緣性狀態BORDERLINE STATES /葉怡寧醫師主講
在瘋狂與清明的邊緣擺盪;在生存與死亡的邊緣徘徊,邊緣性狀態必然勾起我們內在的愛恨情仇。在邊緣性狀態的客體關係中,體驗到忽冷忽熱的情緒三溫暖,不知不覺得"被"入戲。往往事過境遷,細細思量,恍然大悟又陪病人演了一齣!且看精神分析如何解析精神醫學中最富有挑戰性的一群。
Lecture 8: 精神病 PSYCHOTIC STATES/ 李俊毅醫師主講
佛洛伊德對於精神病的見解首見於他對於「史瑞伯」個案的精闢分析。幾年之後,在「論自戀」這一篇文章中,他認為精神病的機轉理論化為利比多(libido)從客體撤離後回到自我後的狀態。個案藉由建立妄想系統與透過投射機轉嘗試復原,或是尋回心理創傷後所失去的客體,而藉由幻覺經驗試圖滿足或是實現潛抑到潛意識層面的願望。
Lecture 9: 飲食疾患 EATING DISORDER/莊慧姿心理師主講
吃食是生命初期維繫有機體功能運行,是情緒經驗的核心,嬰兒饑餓感帶來的身體不快感,渴望在餵食中獲得舒緩,飢餓的滿足深深地聯繫著幸福感、安全感,情緒發展連結嬰兒期的飲食與飢餓(渴望)的關鍵,是日後的情緒發展基礎-貪婪、嫉妒和羨嫉,這些重要的心理成因有助於了解飲食疾病的情緒病理(Franz Alexander, 1950)。
Lecture 10: 自殺 SUICIDE/葉怡寧醫師主講
自殺者用嘎然而止的生命,留下令世人錯愕的驚嘆號!自殺是解脫?是攻擊?還是一種謀殺?自殺者的死亡本能最終戰勝的生存本能,他們決定用死亡結束的自己痛苦的存在,同時毀滅內在深痛惡絕的客體。精神衛生教育中,「自殺防治」的口號大家可以琅琅上口,但面對一心求死之人,我們要如何理解?精神分析或許可以提供另一種思考的觀點。
【費用】
|
2016.02.16(含)前 早鳥優惠 |
2016.02.17(含)後 及現場報名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
免費參與 |
|
一般人士 |
5,000元 |
6,000元 |
學生(請出示國內有效學生證)、協辦單位人員 |
3,000元 |
4,000元 |
※ 恕不接受單堂報名。
【報名與繳費方式】
請至課程網頁「即刻報名」處填寫報名資料,並依照匯款通知完成繳費。
【注意事項】
1. 退費:課程開始前十天(2/23),可退款項80%,之後恕不退費。
2. 學生身份報名者請於開課當日報到時出示有效學生證,以便順利入場。
3. 課程證書將於最後一堂課現場發放,請學員記得領取。
4. 本課程相關疑問請洽詢:[email protected]